,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二、“策论型文章”的题材特点和写作思路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